东海空域再现“拦截战”,日本侦察机再次挑衅
近期,东海空域发生了一起军事对峙事件,日本侦察机试图接近并窃取情报,被中国空军派出的战机成功驱离。事后,日本方面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,反而反过来指责中国的战机“危险接近”,并警告中方“不要再有类似行为”。这一幕,不禁让人想起一个月前,日方派出的P-3C巡逻机接近正在公海执行任务的山东舰,当时中国的歼-15战机及时进行了驱离。如今,日方再次故技重施,结果还是被中国的歼轰-7A“飞豹”驱赶。这一事件既让我们为“飞豹”战机的出色表现而自豪,也让我们对日方愈发挑衅的行为保持警惕。
日本指责中国接近,事实却恰恰相反
展开剩余80%日本方面对中国战机的接近行为提出指责,称其“极度危险”,可能引发“碰撞事故”,并要求中国方面“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”。然而,这种指责的口吻与几天前德国方面的类似言辞有着惊人的相似,德国当时也指责中国的军舰激光武器“瞄准”了其侦察机,显然,西方盟友们似乎有一种统一的“公关策略”。不禁让人怀疑,是不是美国已经对这些盟友进行了“协调培训”,让他们在遭遇困难时,总能迅速以相似的词汇进行反击。
面对日本的指控,我们也有一个问题要问:日本的YS-11EB侦察机为何跑到东海来?作为一款专门从事电子情报收集的“间谍机”,其出现在中国的近海,本身就是一种挑衅行为。如果日本真的觉得中国的战机“危险接近”,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——立刻返回,停止挑衅。然而,日方却依然坚持驻足在他国门口,还反过来指责中国战机“靠得太近”,这无疑是一种典型的强盗逻辑。
日本的“碰瓷”套路
值得关注的是,日本似乎已经摸索出了一套“碰瓷”流程,既精准又有操作性。第一步,主动派遣舰机抵近进行侦察,这是挑衅行为。第二步,一旦中国军机正常反应,日方便迅速拍照录像,并通过媒体进行舆论操作。第三步,迅速发布公报,制造“中国威胁”的舆论气氛,营造紧张局势。最后,日方会向中国提出“抗议”,并借助美国等盟友的支持,扩大其反应力度。过去的几次事件,从辽宁舰、山东舰到这次的军机对峙,几乎都是这个套路,目的很明确——通过抹黑中国,制造区域紧张局势,为自己的军事扩张找到借口,并且向美国示好。
因此,在解读日本及其盟友的“谴责”声明时,我们往往需要换个角度看。日方所谓的“危险行为”背后,反而暴露出他们才是真正的挑衅者。越是喊得凶,越说明他们内心的不安——因为他们清楚,自己在中国的“家门口”进行挑衅,早已被抓了现行;而中国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强,他们的“强盗逻辑”已经不再能奏效。
歼轰-7A“飞豹”出击,老将依然稳准狠
接下来说说这次成功驱离日本侦察机的主角——歼轰-7A“飞豹”。尽管这款战机的服役时间已经超过二十年,甚至有些“年老色衰”,但从这次任务中我们不难看出,歼轰-7A依然具备强大的作战能力。在歼-16、歼-20等先进战机相继服役的背景下,歼轰-7A作为“老将”依然能够有效完成任务,说明了它在特定任务中的独特价值。
事实上,歼轰-7A与日本派出的YS-11EB电子侦察机之间的技术差距并不大,YS-11EB同样是一款上世纪70年代的老式侦察机。因此,歼轰-7A在面对它时完全不在话下,足以胜任任务。而且,在日方拍摄的现场照片中,我们可以看到歼轰-7A挂载了导弹执行拦截任务,这一细节透露出中国军方对潜在威胁的警惕。通过挂载导弹,中国战机传达了一个强烈信号——如果日方继续挑衅,将面临直接回应的风险。
值得一提的是,日本公布的这张照片,可能是故意突出“飞豹”机翼下的导弹,以此渲染“中国威胁”,但这种做法其实是双重标准的体现。军机执行战备任务时挂载武器是国际通行的做法,目的是保障飞行安全,并非对敌人进行威胁。挂弹飞行不仅是专业操作的体现,更是捍卫国家主权的表现。
尽管“飞豹”已经不再是最先进的战机,但经过多次升级,配备了现代化的雷达系统和航电设备,使其在执行对付像YS-11EB这样的目标时,依旧游刃有余。更重要的是,歼轰-7A具有较长的航程和较高的留空能力,适合长时间的跟踪监视任务。在执行常规巡逻任务时,歼轰-7A的表现依然十分突出。
美国“印太战略”背景下的日方挑衅
日方频繁的挑衅行为,背后实际上是美国推行“印太战略”的一部分,核心目的就是对中国进行围堵。日本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正在悄然转变,从过去主要协助美军的“辅助角色”,逐渐转变为更加积极的“前锋”,希望借此机会实现军事松绑,提升自己的军事能力。
对于这一局势,中国自然需要做出积极回应。首先,在国际舆论上,我们要及时发布真实数据和清晰影像,揭露真相,向世界展示谁才是破坏国际规则、威胁地区和平的真正源头。同时,加强实战化训练,提升我们的应对能力,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果断行动。我们的航母编队、新型舰机等,将会继续在战略纵深上进行训练,保持战备状态。
此外,我们还应继续深化与周边国家的防务合作与安全对话,促进和平与稳定。让更多国家看到,与中国合作,安全有保障,发展有希望。美国那种拉帮结派、制造对抗的冷战思维,不符合地区国家的根本利益。当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,美日的小圈子也将逐渐失去影响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